滴滴急于脱身,小鹏意在规模!     DATE: 2023-12-01 07:00:40

原标题:滴滴急于脱身,滴滴小鹏意在规模!急于

小鹏自救迎来新生机 。脱身

文 | 巩兆恩

滴滴急于脱身 ,小鹏小鹏意在规模 ,意规双方各取所需,滴滴一拍即合 。急于

8月28日,脱身小鹏汽车宣布已和滴滴以及滴滴旗下子公司签署股份购买协议 ,小鹏小鹏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.25%的意规A类普通股,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,滴滴滴滴将成为小鹏的急于战略股东,首批股份的脱身锁定期为24个月 。

通过合作,小鹏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将作为小鹏全新品牌的意规首款产品进入市场 ,预计于2024年开头量产,项目代号“MONA”,定位“15万级”市场,同时面向C端和B端销售。

据介绍 ,前期,滴滴已投入数十亿人民币对“MONA”进行开发 ,小鹏将收购与“MONA”项目相关的所有研发的测试  、设备等资产 ,以及核心团队成员 ,基于扶摇平台的架构 ,继续完成全部的量产研发以及部分的销售。

滴滴也将面向小鹏汽车首次开放全生态赋能 ,为“MONA”提供包括智能座舱、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支撑  。

同时,双方还将在多个领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遇 ,包括在滴滴平台上小鹏车型的运营、品牌营销、金融保险服务、充电措施建设 、Robotaxi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 。

这个夏天 ,小鹏无疑成为新势力的主角 ,7月底迎来大众入股 ,8月末宣布与滴滴联手,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换来两家行业巨头的支持与资源共享 ,“鹏”友圈的不断扩大,对于现在的小鹏来说 ,意义非凡。

从G9的混乱配置选装导致冲高失利,到内部组织管理出现问题  ,G6难过交付关,以及至今未从亏损的泥潭中走出 ,小鹏困于谷底已久。

而一个月内的两项重磅合作 ,也为小鹏带来了“翻身”的拐点,岌岌可危过后显得更加意气风发 。

展开全文

这场属于小鹏的“自救” ,一切直奔规模。

B端“输血”保销量规模

“汽车行业淘汰赛刚刚开头 ,300万台的年销量规模将仅仅是汽车公司的入场券。”今年4月,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向媒体表示 。事实证明 ,小鹏的确为了销量“拼了”。

就“MONA”的合作中 ,小鹏汽车明确表示 ,滴滴除了在技术上对其进行赋能 ,在营销渠道上也将完成共享。双方已签订对赌协议,进一步明确滴滴需要通过自身平台和生态系统 ,帮助该项目的产品面向企业用户 ,达到必定的年销量,才可进一步获取额外股份,最高不超过5% 。

这也意味着小鹏将在B端与C端双市场发力,扩充其销量规模 。小鹏汽车也明确表示,在全新的MONA平台会推出少数的SKU(最小存货单位),部分SKU主要针对于整个共享出行相关的领域 。

“A级车需要重大的销量规模,才能有成本竞争优势;把销量规模做到极大量 ,反之对智能的规模和收益也有重大的创造价值。”合作官宣当天,何小鹏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 。

一直以来 ,车企瞄准B端市场销量的行为饱受外界质疑 ,包括红利期短、技术含量低 、品牌定位低端市场等 ,但不可否认的是,接入B端,的确是车企迅速走量简单且高效的方法。

如哪吒 、广汽埃安等品牌,都曾凭借在B端市场的强势发挥 ,取得了较高的销量成绩  。

而面向B端出行市场中,滴滴网约车平台“头号玩家”的地位无可置疑。滴滴2022年年报显示 ,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中 ,滴滴在全球有5.87亿名年活跃用户,2300万名年活跃司机。其中 ,中国出行业务有4.11亿名年活跃用户 ,1900万名年活跃司机 。

这一庞大的群体都是滴滴销售渠道的潜在客户,可以帮助小鹏将销量规模拉高 。对此 ,小鹏对其滴滴的保守期许是10万销量/年,并希望通过额外股权分发,激发其在B端市场做到年销量18万辆以上 。

“小鹏和滴滴的合作,让我们能够确保这一款车的初始化规模比想象高很多。”何小鹏在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 ,与滴滴合作打造15万A级市场电动汽车的爆款,会在TO C和TO B两个领域都取得成功 。

数据显示 ,今年上半年 ,小鹏汽车交付量为4.14万辆 ,同比下滑39.93%,在“蔚小理”中逐渐掉队;今年7月,小鹏月销重回万辆 ,但销量压力依然不小  。

对于亟须在销量上可见起色的小鹏来说,借力滴滴平台与渠道,瞄准B端市场获得更大的销量规模,无可厚非 。

不过 ,进军B端市场“回血” ,是“饮鸩止渴”还是“双管齐下” ,小鹏或许还要做好市场平衡 。

一方面 ,前车之鉴并不明朗  。滴滴2020年就曾与比亚迪合作定制网约车 ,次年D1开头大规模交付 ,但短暂尝过市场甜头后就进入销量下坡,至今累计销售不超过5万辆 。

而小鹏此次收购的滴滴造车项目,为2021年起滴滴独立开发的定制车D2 ,内部被称为“达芬奇”。据公告 ,该项目在过去两年共亏损34亿元人民币 。

面对融资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造车生产资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,滴滴也急于丢掉这款“烫手山芋” 。

不过,不同于以广大网约车司机作为目标消费群体 ,MONA还面向C端普通消费者 ,同时,借助小鹏在智能化方面领先的技术 ,MONA对于滴滴出行的意义更在于无人驾驶网约车的推动 。由此来看  ,MONA的高销量“保质期”将长于D1,但市场仅仅有一个滴滴,当市场接近饱和时 ,能否保持必定的销售体量依旧是个问号。

另一方面 ,想要兼容B  、C端市场并不容易 。成本低 、高续航 、好开、耐损等因素 ,是网约车司机选车  ,以及租赁或出行公司在采购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。因此 ,以低端市场为主的高性价比车型往往能在其中取胜。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存在,造成普通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选择对网约车市场中的“爆款”选择回避 。

当在B端打开市场,销量冲高的同时 ,小鹏还能守住普通消费者吗?

对此 ,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 、亚太汽车与工业品业务主管张君毅在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  :“现在的很多车型并不是在B端市场销售得很好 ,就会影响到C端  ,因而一个耐用 、低成本的车型是所有消费者共同需要的 。但是,要是To B端多了以后 ,To C的车型应该是要差异化的。”

数据共享服务智能驾驶规模化

选择滴滴,小鹏的“醉翁之意”在车  ,更在资源 。

“滴滴与小鹏对智能驾驶技术如何规模化落地应用到所有的客户群 ,拥有相同的愿景。”在谈到小鹏与滴滴合作的缘故时  ,何小鹏对媒体表示,希望通过合作将“科技普惠 、智能平权”加速落地市场。

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,围绕汽车出行生态  ,滴滴拥有丰厚的资源与庞大的数据,这也被外界揣测为小鹏“接盘”滴滴造车业务的背后深意。

庞大的网约车体量带来海量的数据,这是滴滴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优势所在,也是车企搜集数据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方法。

“在自动驾驶行业 ,谁能高效低成本的挖掘数据价值,谁就能成为竞争的王者 。”毫末智行CEO顾维灏曾公开表示。

据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介绍 ,MONA出行版会在滴滴平台上运营,在数据合规的前提下,会获得滴滴平台所必要的数据支持。

自动驾驶拼到最后是数据之争,庞大的数据规模支持对小鹏自动驾驶的落地至关重要  。

“滴滴长期以来有很多数据,这些数据也是小鹏所需要获得的 。对很多车企来说,有一点儿运营数据是其布局智驾的前提。在这方面,小鹏也可以加快自己的研发速度 。”张君毅告诉智库君 。

就小鹏智能辅助驾驶系统XNGP的内部迭代规律来看 ,基于XNet深度视觉神经网络,以及自主研发的全闭环自成长的AI与数据体系 ,XNGP系统下的城市NGP拥有强大的AI学习能力。据悉,城市NGP自2022年10月上线以来不断优化迭代,平均每季度提升相当于人类司机一年驾龄的驾驶水平 。

在滴滴海量且足够真实 、多场景的数据  ,以及庞大的实时路面测试的数据支撑下,小鹏XNGP自动驾驶方案迭代升级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,“驾龄”也将获得快速提升 。

此外  ,对于一门心思扑向智能化的小鹏,此次合作也让小鹏的Robotaxi也不再是空中阁楼 ,搭上滴滴的平台快车,终于找到了可落地的切入口 。

今年4月,小鹏G9正式获得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载客测试牌照。按照计划,将于下半年在广州市黄埔区面向所有用户开启自动驾驶载客测试。

不过 ,用户需主动通过微信小程序才可呼叫小鹏G9自动驾驶汽车,该渠道中的用户数量十分有限 ,而小鹏独自建立一个出行平台承接Robotaxi不仅成本较高 ,用户积累还需必定的时间 。此时,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对接小鹏Robotaxi车队,无疑是最佳选择 。

在运营上,小鹏Robotaxi车型接入滴滴平台 ,融合滴滴平台的流量入口,实现用户扩容 ,效率进一步提升。借力滴滴平台解决了规模和成本两大难题,小鹏在L4级自动驾驶赛道又将向前一大步 。

值得一提的是 ,除了围绕出行市场汽车运营、Robotaxi方面进行合作,双方还将在多方面发力 ,包括金融保险服务、充电措施、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合作 。

长远来看 ,滴滴赋能小鹏 ,将在汽车出行全生态  、各领域做到规模化 。

对此,张君毅也向智库君表示:“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想象空间的事情 。滴滴所拥有的数据、经验和资源  ,以及对用户的一点儿洞察  ,这些都是小鹏作为新势力造车企业目前所欠缺的,这些方面要是和小鹏形成协同的话,也会为小鹏在细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遇 。”

滴滴做减法 ,布局出行生态;小鹏做加法 ,意在规模落地 。这是一场共赢的联手。

于小鹏而言,不管是在销量规模上的大幅提振 ,还是在智能电动汽车规模化场景应用的快速推动 ,都将进一步强化小鹏的“生命线” 。